“新教育 新思考”教育研讨会开幕 中外大咖云聚首共话教育未来 -1929cc威尼斯
5月12日,“新教育 新思考”——新东方教师培训公益版教育研讨会正式启幕,共话后疫情时代教育机遇与挑战。5月12日至5月28日每周二及周四,50位知名教育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将齐聚“云端”,就全人教育、在线教育、国际教育等六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呈现多维度观察视角和解题思路,共同开启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新版图。
本次教育研讨会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院联合主办。研讨会以纯线上方式进行,在央视频、爱奇艺、腾讯教育、微博教育等平台同步直播。
5月12日举行的首日研讨会聚焦“全人教育”主题,八位海内外知名专家以主旨对话、专题演讲、国际研讨三种形式,从不同维度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剖析。
俞敏洪对话周成刚:好的教育是理想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首场主旨对话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首席执行官周成刚以连线的方式展开,为本次研讨会打响第一枪,二人就中西方教育差异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首先,周成刚从过去7年间走访世界名校的经历出发,分享了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如在录取环节,西方大学特别是世界名校对学生的考察标准更多元,会从兴趣爱好、社会活动、领导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估;在校学习方面,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本科教育以通识教育为主,让学生对人类知识有框架性的了解,之后再深入钻研某一个学科;在教学方面,西方大学以开放性课堂为主,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甚至可以挑战老师,在辩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批判、创新思维;校园生活方面,西方大学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跨专业跨学校交流活动等较多,有利于对学生潜能的全方位挖掘。
基于上述分析,周成刚认为,国内大学在拓宽学生录取维度,创造更自由的学术争鸣氛围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此外,大学应注重全人教育,让学生德智体均衡发展。
教育的责任,不止在校园,更在家庭。周成刚认为,好的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自信和自主学习力,从而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保持竞争力。在这两点的基础上,家长和孩子可以少一些实用主义,多一些理想主义。“很多家长给孩子灌输的思想,学习是为了考上名牌大学,考上名牌大学是为了找到好的工作,找到工作后读书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人在这种实用主义动机下,发展的持续力是不足的,而在兴趣和理想的牵引下,人往往可以走得更远,爆发力也会更强。”
他表示,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爱好、潜力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的时候,事业往往可以走得更远、取得更大成就,当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更大成就,反过来也会有更大的担当,因此“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俞敏洪进一步补充道,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也可以更好地结合。中国的教育要适当加强学生的理想主义色彩,实际上是让学生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大学本身的好坏不能决定人的一辈子,能够决定前途的是内在的心灵。要去体验、尝试和探索未知的、更加高远的东西,这些东西无法给你来带财富和事业的成功,但却能将你带上更高的境界,让自己对未来更有信心。而家长和老师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们,人生到底应该追求什么。“考试分数很重要,但一辈子对自己有信心,有期待,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更加重要。”
周成刚认为,发达国家的很多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比如对批判性思维、公平意识、因材施教的重视。但光学习和借鉴只能进步,要想超越还需要创新思维,这是今天教育的一个更重要的话题。
新时代,如何做好全人教育?
在主旨对话之后,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优能中学推广管理中心教师培训与管理总监孔维钢,新东方在线副总裁、东方优播ceo朱宇相继发表专题演讲,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思考,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时代如何做好全人教育。
朱学勤通过钱伟长、顾准、孔子、柏拉图四位学者、教育家的故事,深入阐释了什么是全人教育,为什么要进行全人教育。钱伟长坚持当一个培养多才全人的大学校长,创新性地打破学科界限,让文理工科学生同堂上课,互相交流启发;顾准会计学出身,后来成为领先时代的思想家、经济学家,这与他文理兼修的知识结构密不可分;孔子和柏拉图,处于同一时代,孔子以文科教育为主,而柏拉图则要求“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二者教育理念的差异深刻影响了中西方几千年的教育模式。朱学勤认为,新时代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从培养分科人才走向培养通才,让学生文理兼修、全面发展,学生毕业后也要沿着全人的方向进行自我教育。
在具体教学实践上,如何将全人教育落到实处?接下来,孔维钢从多年的新东方教师培训工作经历中,总结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内涵和方法论。他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把目光从关注知识点本身转变为关注学生,这也是全人教育理念的核心要义。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孔维钢认为教培机构应从产品研发、教师培训、教学教研三方面发力: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练习,着力提升教师功底和课程体验,教学教研则既要关注学生问题,又要加强家庭教育。教师也要从三个方面努力:讲课的目标要从讲解知识转变为讲解学生的问题,搭建起完善的练考体系,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方法选择。
随后,朱宇围绕 “如何做好新时代下的教育”发表演讲。朱宇表示,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基于工业时代的教育思路和方式也要相应变革。他首先从古今事例入手,层层递进地阐释了教育的四个目的:融入社会、产生价值、发掘优势、获取自由。而实现这些教育目的,需要最优秀的人才作为老师,朱宇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应着重提升老师的整体水平,而非仅仅聚焦完善教育体制。最后,他从决定未来20年中国国运的三大因素——技术突破、消费升级、政策变革,推演出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技术突破需要自然科学、信息科学人才,消费升级需要人文科学、生命科学人才,政策变革需要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人才。教师也要从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归纳能力、验证能力和实践能力五个方面,帮助学生在新时代更好地生存、发展。
教育改变步伐加快,教师的作用会更加重要
疫情爆发以来,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一个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需要怎样的教育?下一代需要掌握怎样的技能以应对不确定的挑战?面对科技发展及数字化转型,老师的作用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12日晚间的国际研讨环节,远在法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和技能部部长andreas schleicher,以及在北京的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总监赵静博士,同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国际合作部总经理陈庄连线,围绕时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
andreas schleicher说,今天的教育体系,很多仍延袭着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教师的培训、课程、授课等都是紧紧围绕教室教学环境进行的。如今,社会和科技的变化,往往比教育发生的变化快。未来,需要多关注课堂内的创新和变革。
他认为,无论疫情与否,教师的作用会更加重要。学习不是“交易的过程”,而是一种“关系”的体验。毫无疑问,科技会改变教师的作用,在知识的传递方面,科技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让传递变得更加具有适应性、个性化。因此,教师未来会降低在知识传递方面的作用,变得更像是“导师”“辅导员”“评估员”,这对老师的要求其实更高,不仅对学科要掌握,还要了解学生的进度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而不是以考试为终点。
赵静博士表示,教师被认为要“传道授业解惑”,但教师也不是全能,什么都能做。教师需要以身作则,要进行反思式的学习、践行终身学习、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只有教师保持开放思维,培养出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影响下一代。
陈庄认为,这需要建设一支很好的教师队伍,不仅要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教师行业,更重要的是以怎样的方式留住他们。
据了解,“新教育 新思考”新东方教师培训公益版教育研讨会时长共6天,接下来的5场研讨会将在随后的两周陆续登场。国内外知名教育大咖将继续云集在新东方搭建的平台上,围绕 “未来教育&教育公益”、“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国际教育”、“在线教育”五大主题,以主旨对话、专题演讲、国际研讨三种形式,阐述观点,展开讨论,共同探寻新时代的教育变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