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上9522节课,义务教育又玩出了什么新花样? | 黑板洞察-1929cc威尼斯
5 月初,“教育部要求 9 月起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登上微博热搜,劳动课强势回归。不止如此,在上月教育部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义务教育课程还有许多变化,如一年级会区分东西南北,三年级会编程等等。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01
课程标准“偷偷改变”
有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1 年。当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规定了教育目标和义务教育课程总体设置要求。直到 2011 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再次明确了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随着教育质量和教育生活环境日新月异的改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整体迎来了第三次修订和调整补充。
但实际上,科学课早在 2017 年,就已经被提前至一年级(此前为三年级后开设)。2017 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同时,2022 年 3 月,教育部就规定将劳动课列为大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 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另外,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 2016 年起,就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有关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在不断的适时调整,而并非“十年一改”。
02
九年义务教育,9522节课
不论是历经时代变迁还是“双减”等政策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九年 9522 节总课时都未曾改变。以上种种优化设置都是在总课时不变的基础上完成,仅在各科目占九年总课时比例上作出调整。
对比 2001 年和 2022 年的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可以看到,语文一直都是义务教育阶段占比最多的科目,为 20%~22%,比重不变。不仅如此,数学、外语、体育、艺术等科目比重也未发生改变。
总体来看,道德与法治科目占比下降,由 7%~9% 下降为 6%~8%;劳动课和信息科技课科目虽都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但仅信息科技单独被列出课时比重,为 1%~3%,在 3~8 年级开展,劳动课、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总课时占比略有下降,由 16%~20% 下降为 14%~18%。
科学(初中阶段物化生)占比增加,由 7%~9% 增加到 8%~11%,或许是由于科学课程提前至一年级。从国家课程设置和实际情况来看,科学课可以视作物化生的“启蒙”课程,同时其与数学、语文等科目的关联与互动也颇为丰富。
03
体育老师“病少了”
“双减”政策出台后,一二年级取消了纸笔考试,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注重幼小衔接。这也就从侧面较少了社会对于幼小衔接班的需求,防止了以幼小衔接名义出现新的“小学化”行为。
国家课程中,外语课程起始年级为三年级,但事实上,除部分偏远地区和低线城市外,大部分地区从一年级就已经开设外语课。尽管在课程比重上,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占比高于外语,但“语数外”为三门主科的定型化效应深入人心。
这也就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副科为主科“让位”的情况时有发生。“体育老师生病了”、“音乐老师请假了”……诸如此类的“抢课语录”,时常出现在主科老师口中。更有部分学校直接搞起了“阴阳课表”,以应对教育督导等上级部门检查,即班级里张贴的是“假课表”,真正的课表用粉笔每天写在黑板最右侧。
但新课程标准的再次提醒,或许可以让学校和各地方教育部门重新审视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程度。另外,部分地区音乐、美术等已经成为中考科目,在“应试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一年级会区分东西南北,三年级懂编程、会演奏乐器,五年级会做家常菜……课程标准的制定不再局限于科目本身,而是将生活经验、综合素养融入进教学当中,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增加了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并对培训、教科研等方面提出要求提出具体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越来越全面、完善。其实不只是普通中小学有课程标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盲校、聋校、培智学校,中等职业院校,普通高中等各个阶段的各类院校均有与之对应的课程标准,推动着各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